带着警花闯三国_第30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0节 (第1/4页)

蔡邕一听,果然印证了自己的猜想,两个人在花园里见过面,更加怒不可遏:“说几句话?说几句话会把身上弄成这样吗?他刘欣是个州牧又如何,就可以对我女儿用强吗?”
  蔡琰又羞又急,带着哭腔说道:“爹,我真的是摔了一跤,这和刘大人一点关系都没有。你不信,你不信我就死给你看。”
  蔡夫人慌了神,赶紧抱住女儿,对蔡邕道:“老爷,你这样说不是坏了琰儿的名声么,而且我看刘大人也不是那样的人。”
  蔡邕对蔡琰摆摆手,说道:“行了,行了,不说了。还不快进去换身衣裳,以后不许出这院门!”
  刘欣这次的任务以失败而告终,并且害得蔡琰从此被软禁在家中,连去花园游玩的资格也被剥夺了。不过,刘欣很快就将这件事忘到了脑后,只将这当作是炎炎夏日中的一个小插曲,因为他要做的事太多了。
  虽然刘欣的手下已经积聚了一批文武人才,但无论在军队建设还是城市建设方面,刘欣都引进了不少现代知识,许多制度已经与汉代的体制有较大变化了,令这些手下有点无所适从,需要刘欣为他们做进一步讲解。其实,刘欣自己对这些知识也只是知道一些大概,具体该怎样做他也不是太清楚,至于能不能与这个社会相适应他更不知道了,他的应对方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慢慢探索了。
  比如在研究院,造纸术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,孔文也得到了刘欣的嘉奖,可以说是名利双收。而其他一些被召集到院内的能工巧匠们虽然非常眼热,一个个摩拳擦掌,也希望能够做出一些创新发明,从而得到刘欣的赏识,却不知道由何处着手,这就需要刘欣来为他们指明一个方向。
  刘欣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要有利于军事。经过反复思考,刘欣给工匠们提出几点建议。
  首先一个就是设法提高镔铁的质量。刘欣知道镔铁实际上就是一种钢材,这时候钢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,刘欣也不懂得如何炼钢,但还是将这个作为第一件提了出来,他相信以汉民族的聪明才智,总有一天会炼出令人满意的钢材出来。
  第二个便是制造复合弓的想法。弓弩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远程武器,在作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刘欣曾经看过一部介绍复合弓制造的短片,依稀记得一些大致内容,但具体到如何制造出射程更运,精度更高,威力更大的弓来,就要靠这些工匠们自己的努力了。
  第三个就比较简单了,那就马镫。这时候的骑兵还没有使用上马镫,对于主要是农民出身的荆州士兵来说,训练出一名合格的骑兵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。有了马镫,就可以使战马更容易驾驭,人马连为一体,骑兵们的双手就可以解放出来,在飞驰的马背上可以方便地且骑且射,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,骑兵的训练周期也会大大缩短。
  除了大力开发这些军用物品,刘欣也对一些民用物品的研究提出了建议。比如,随着襄纸的成功量产,镇纸这种新的文房用品就可以出世了,而纸做成的折扇也必然会成为文人喜爱的物品。刘欣甚至开始想像着将来诸葛亮手中不再拿着一把羽扇,而是一把折扇,羽扇纶巾从此不会出现了。至于他在河间时就让木匠打造过的桌椅,在荆州这样潮湿的南方地区就更加实用了。
  为了提高士兵们训练的积极性,刘欣还引进了军衔的概念,将士兵的军衔分为列兵、上等兵、下士、中士、上士、军士长六级,级别越高得到的军饷越多。
  为了强化对各郡的控制,刘欣还采纳了马芸的意见,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的管理。过去许多士族大户家的婢女奴仆都没有进行户籍登记,现在刘欣都强制要求凡有嫁娶、生养、去世的,以及人口买卖的,都要及时到当地官府进行变更登记,逾期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。
  这么多事情同时开展,需要的金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,虽然有收复南阳时,从黄巾手中缴获的六十多亿财物,刘欣仍然感到有些吃力,他动起了税收的脑筋。
  关于税收,刘欣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。汉代的税收其实并不算高,曾经只是三十税一,现在增加到了十五税一,但是算起来连一成都不到,可是老百姓仍然非常贫穷,生活无比艰难。
  几经了解,刘欣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。那就是,土地大量被士族地主兼并,农民被迫依附于这些士族地主,而这些士族地主又都在朝野任职,掌握着绝对的话说权。他们制定的政策便是低税率高租金,农民的收成绝大部分都交给了士族地主,自己剩下的便少得可怜,好年成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,一旦遇到灾年,就只有卖身为奴了。这也是为什么张角能够在各地一呼百应的主要原因。
  刘欣果断地进行了改革,强制规定了新的租税比例,田租最高只允许四成五,税收为一成,不再征收人头税、户税。这个政策大大损害了士族地主的利益,渐渐地传出了许多反对的声音。但刘欣不为所动,他知道,现在是在荆州实行新政策的最好时机。
  刘欣控制下的荆襄四郡,南阳、南乡的士族地主已经名存实亡,土地基本上都控制在刘欣的手里,这条政策的推行对广大农民来说还是有利的,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。
  在襄阳郡,过去的四大家族,陈家已经被查抄,土地落到了刘欣的手里,蒯、蔡两家已经主动投靠了刘欣,自然不便出面反对。王家以经商为主,地租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